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

  • English 协同办公 内网 ARP 邮箱登录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
  • 首页
  • 单位概况
      所况简介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坐落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此地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四面环山、三川会聚;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中国夏都”之美称。青海盐湖所创建于1965年3月,在我国著名化学家柳大纲院士和著名地质学家袁见齐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柴达木聚宝盆的系列勘察与研究,迄今为止依然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科研机构。青海盐湖所分别于1981和1997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无机化学、地球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专业,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所长致辞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青海盐湖所)创建于1965年。青海盐湖所立足世界盐湖科技前沿,既面向国家对农用钾肥,锂、硼、镁等重要原材料及高端产品的战略需求,又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从事盐湖成因与演化、盐湖资源与化学,以及盐湖...

      现任领导
      • 副所长(主持工作):郑诗礼
      •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王建萍
      • 副所长:冯海涛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勇刚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历史沿革
  • 机构设置
      科研部门
      •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 盐湖资源化学实验室

      • 盐湖地质与环境实验室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管理部门
      • 所办公室
      • 党委办公室
      • 科技处
      • 人事教育处
      • 资产财务处
      支撑部门
      • 盐湖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所级中心)
      • 文献情报与编辑部
      • 青海中科盐湖科技创新有限公司
      • 甘河中试基地
      • 后勤服务中心
      • 西安二部
  • 科研成果与转化
      概况介绍

        青海盐湖所自1965年建所四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盐湖资源开发与应用基础研究, 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盐湖基础数据和资料,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为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建所以来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取得各项科研成果33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包括:

      (一)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盐湖化学研究领域,建立了我国盐湖化学理论体系。

      (二)率先开展了适合我国盐湖资源特点的资源开发工艺研究

      (三)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钾肥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青海盐湖所见证和积极参与了中国盐湖钾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创业过程;柴达木察尔汗盐湖卤水动态及自动观测研究又为百万吨钾肥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

      (四)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盐湖地质学研究领域,建立了我国盐湖地质学理论体系。

      (五)完成了我国盐湖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六)为青藏铁路盐湖区段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青藏铁路盐湖区段路基稳定性的研究解决了铁路穿越盐湖区的工程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投资。

      • 获奖信息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成果转化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柳大纲

      高世扬

      张彭熹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人才招聘
      •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诚邀海外英才申报国家优青(海外)项目
      •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综合服务岗位拟递补聘用人员公示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招生通知
      • 研究生学位公告
      • 文档下载
    • 夏令营
    • 表彰奖励
    • 学生风采
      • 研究生会
      • 研究生活动
  • 党建与创新文化
    • 组织设置
      • 党委
      • 纪委
      • 工会
      • 职代会
      • 团委
    • 工作动态
    • 文化活动
    • 反腐倡廉和警示教育
    • 党务指南
    • 科学家精神
    • 科研诚信
    • 研究所形象标识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English
  • 内网
  • 邮箱登录
  •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
  • 首页
  • 单位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历史沿革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部门
      •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 盐湖资源化学实验室
      • 盐湖地质与环境实验室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管理部门
      • 所办公室
      • 党委办公室
      • 科技处
      • 人事教育处
      • 资产财务处
    • 支撑部门
      • 盐湖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所级中心)
      • 文献情报与编辑部
      • 青海中科盐湖科技创新有限公司
      • 甘河中试基地
      • 后勤服务中心
      • 西安二部
  • 科研成果与转化
    • 概况介绍
    • 获奖信息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成果转化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科研骨干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招生通知
      • 研究生学位公告
      • 文档下载
    • 夏令营
    • 表彰奖励
    • 学生风采
      • 研究生会
      • 研究生活动
  • 党建与创新文化
    • 组织设置
      • 党委
      • 纪委
      • 工会
      • 职代会
      • 团委
    • 工作动态
    • 文化活动
    • 反腐倡廉和警示教育
    • 党务指南
    • 科学家精神
    • 科研诚信
    • 研究所形象标识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新闻中心
    • 科研进展
    • 学术活动
    • 媒体扫描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学图片
  • 其它功能
    • 通知公告
    • 专题
      • 六十年所庆
      •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 学法普法专栏
      •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
      • 青海盐湖所成立五十周年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学习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
      • 柳大纲奖
      • 四十年所庆
    • 平台建设
    • 服务链接
      • 文献资源
      • 公共技术中心
      • 《盐湖研究》投审稿系统
      • 机构知识库
      • 科学传播
      • 视频播放
      • 所长信箱
      • 纪检信箱
      • 院网站
      • 政府网站
      • 地方科技
      • 新闻媒体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科研骨干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
  • 人才招聘
院士专家
首页 人才队伍院士专家
  • 柳大纲

      柳大纲(1904-1991),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学部委员,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是我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曾从事过紫外光区和远红外光区分子吸收光谱的研究。他特别重视应用化学,早期从事过矿物原料化学研究,50年代以后在无机合成化学、盐湖科学调查和盐湖化学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盐湖化学领域中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是中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学组织家。
      1956年,柳大纲从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出发,选择了物化分析(相平衡)专业,以国家将开发的青海茶卡盐湖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盐湖水盐体系物相分析的系统研究。1956年,他带领研究组的人员到茶卡盐湖、柯柯盐湖实地考察。1957年,以柳大纲、袁见齐为队长,会同地质、水文地质、石油勘探、化工、盐业、轻工和地方部门科技工作者组成了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对大柴旦湖、察尔汗湖、茫崖湖、尕斯库勒湖和昆特衣湖进行了调查。他是我国赴青藏高原盐湖系统考察的第一位化学家。在调查中他提出了盐湖资源都是易溶盐,具有今天是固体也许明天变成液体的活矿性质,必须用物理化学变化的观点来了解资源的存在与变化情况,因此由化学家参加盐湖资源科学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柳大纲根据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原理在大柴旦湖最低洼地区布置钻探,经过在偏光显微镜下细心观察,确认为晶体后又进行酸性溶液分析,终于获得了B2O3(氧化硼)品位为13%的柱硼镁石,从而确定大柴旦湖为我国大型硼矿矿床之一。这一发现和硼酸盐的综合利用研究于1989年获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察尔汗湖发现光卤石及富钾卤水资源后,他首先提出察尔汗湖约有2亿吨氯化钾的大型可溶性钾盐矿床的预测。后经普查又确认大柴旦湖底有丰富的硼资源,柴达木有巨大的锂盐资源。
      从1958年起,在察尔汗湖进行小规模钾肥和氯化钾生产,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工艺流程。在1956年至1959年的工作基础上,1960年在北戴河召开的第一次盐湖学术会议上,柳大纲做了《盐湖化学任务》的大会报告,总结出我国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具有“多、大、富、全”的特点,并首次提出盐湖化学与海水化学同样要作为一个分支学科,同时指出该分支学科包括盐湖地球化学、水化学、矿物学、物理化学、成盐元素无机化学、化学工艺学、同位素及稀有元素化学、盐卤分析化学及化工设备等10个方面的任务与研究内容。
      1960—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其它科研部门全部撤离柴达木盆地,唯独柳大纲领导的化学研究所盐湖组坚持在原地工作,并总结经验,制定了发展盐湖化学的规划。其中基础研究中包括发展含硼体系、含盐酸体系、介稳体系等结合我国资源及地区特点的水盐体系相关的研究。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能的日晒冷冻来分离、提取各种盐类;为发展新技术,要开展电渗析(即膜分离)、离子交换和萃取等新手段来分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在提取组分上,除重点进行钾、镁、硼、锂提取外,也要考虑钠、溴、碘、铷、铯、铀、钍、重水和有关同位素的提取。湖区范围除以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和大柴旦两个湖区为重点外,也要考虑西藏、新疆等地盐湖的研究。在研究阶段上,除实验室小试外,还要在现场进行扩试,因此他提出在现场建立工作站和在大柴旦建立“万能车间”进行扩试的建议,以期能更快推广到生产中去。
      柳大纲于1963年提出了三个湖建三个厂为主线的构想,即以氯化物类型的察尔汗盐湖建立年产10万吨的钾肥厂;以硫酸盐类型的柯柯盐湖建立年产250万吨的食盐厂,以含硼锂的硫酸盐类型的大柴旦湖建设一个生产硼锂的示范车间。在研究内容上包括矿床地质、水文地质、采卤、盐田结构、盐田工艺、盐田产品采运机械、产品加工、老卤利用等一整套研究方案。为了实现这个规划,由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化工部、地质部分别组建盐湖研究所和盐湖地质所。自1956年到1966年,柳大纲不顾年老体弱,先后6次到盐湖现场作调查研究和指导、检查工作。他曾指导盐湖所的同志从事盐湖物理化学调查、盐卤资源综合利用、稀散元素的分离提取,以及水盐体系、浓盐溶液化学、盐湖水化学、盐卤分析化学等多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盐湖化学的发展与钾镁硼锂的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钾肥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柳大纲虽身受迫害,仍念念不忘开发青海盐湖资源。1983年,他已年近八旬,还关心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青海钾肥厂建成后稳定生产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与地质学院袁见齐教授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使此项目列为“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直到卧病在床,仍念念不忘这项工作。
      
  • 高世扬

      高世扬(1931-2002),盐湖化学家,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院士。主要从事盐卤硼酸盐化学的研究、硼酸盐水盐体系热力学非平衡态相图与溶液结构化学的研究以及盐湖资源开发应用和产品高值化研究工作。继承和发展了盐湖化学,形成了盐湖成盐元素无机化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盐卤硼酸盐化学研究方面更具独创性。高世扬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柳大纲学部委员领导的中科院盐湖科学调查队,在青海察尔汗盐滩公路旁卤坑中发现光卤石;在大柴旦湖表卤水底部沉积中发现柱硼镁石。参加“柴达木盆地盐湖勘探和开发利用”中苏合作项目,确认察尔汗盐湖富含钾镁盐,卤水经日晒蒸发可析出光卤石与水氯镁石,大柴旦盐湖富含钾镁硼酸盐,是世界罕见的新类型硼酸盐盐湖,具有科学研究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在对青藏高原、新疆、内蒙等许多盐湖进行多年调查研究的同时,曾去美国、智利、澳大利亚和前苏联进行盐湖考察,总结多年来科技人员开发利用盐湖的成就,提出成盐元素命题,即氢、锂、钠、钾、铷、铯、镁、钙、锶、钡、硫、氧、氯、溴、碘和第二短周期硼、碳与氮,共18个元素。把盐湖化学研究从化学角度定位于资源无机化学领域,该命题在国内同行中广为采用。在盐卤硼酸盐化学系列研究中,探明了盐卤在蒸发和冷冻盐析过程中的硼酸盐行为,测定了硼酸镁在浓盐卤水动态极限溶解度,确定了高含硼浓缩盐卤中析出共结硼酸盐的相组成,确定了一种新的复盐——氯柱硼镁石,解决了苏联学者未能搞清的难题,提出盐卤中硼酸盐是以“四硼酸盐”的综合统计形式存在。氯柱硼镁石在水中溶解可转化成柱硼镁石、多水硼镁石、和纤维硼镁石,在此之前没有学者从盐卤中得到过这些硼酸镁水合盐。高世扬先生对20世纪50-80年代盐湖湖表卤水长观结果进行了相图解析,提出四边形变化规律:氯化钠(夏季蒸发)析出和(冬初稀释)溶解;芒硝(冬初冷冻)析出和(夏初天暖)溶解;提出高原新类型盐湖卤水年变化规律的化学模型,根据高原盐湖盐类工作队生和气候特点,地表卤水浓缩和稀释的年变化规律,把物理化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提出高原盐湖多种硼酸镁水合盐稀释成盐的解释;初步阐述了物理化学成盐的机制(正负温度效应与正负浓度效应成盐),被国内同行接受和广为引用,并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高世扬先生把野外观测到的硼酸镁过饱和溶解度现象引入实验室,制备了具溶解活性的MgO,采用动力学方法对MgO-B2O3-MgCl2-H2O过饱和溶液结晶过程进行了研究,观测到结晶析出不同硼酸盐的复合动力学现象,首次获得该体系的热力学非平衡态相图,它不同于平衡态相图和蒸发介稳相图,拓宽了浓盐溶液过饱和区内相图的研究方向,对硼酸镁复盐(氯柱硼镁石等)的溶解转化动力学和相化学进行研究,发现在复盐溶解过程中能形成组份盐过饱溶解度现象,而国外许多年后才有人观察到类似现象,为解决高原盐湖中柱硼镁石等盐类的成因提供了物化基础。在盐类无机化学方面,建立起加水稀释成盐研究方法和盐水过饱和溶液结晶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MgO·n B2O3过饱和盐水溶液结晶法,氯柱硼镁石溶解转化法和高温水热相作用法合成多种硼酸镁纯化合物,用以测定溶解热,计算生成热。采用硼酸盐热化学方法验证了硼氧多粒子共存的结论,他与博士生们研究了30种硼酸盐及其水溶液的FT-IR、B-NMR和拉曼光谱,赋予某些光谱以新的归属,确知水溶液中硼氧粒子种类比固体中少,观察到某些特征峰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存在着硼氧粒子间瞬时交换反应,硼酸盐浓溶液稀释过程的谱学研究证实硼氧配阴离子的解聚反应历程,谱学研究结果印证了离子配对成盐和由盐酸-pH滴定得出的浓缩盐卤中硼酸盐是以“四硼酸盐”综合统计形式存在的多粒子共存的结论,同时证实了四硼酸镁过饱和溶液结晶复合动力学反应历程解释的合理性,为深入研究硼酸盐溶液结构化学奠定基础。高世扬先生在开展盐湖化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盐湖资源开发应用和产品高值化研究。吸收国内外制盐技术和经验,解决了在高原永冻土地带建造土质太阳池并进行正常运作的难题。1965年完成并上报国家科委登记的“大柴旦盐湖卤水日晒工艺”科技成果,在“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柴旦湖水硼酸、氯化锂中试”中被采用,经过两年工业性运行,产品质量、产量、成本达到设计要求。在含硼浓缩卤水盐酸-pH/ΔH滴定反应机制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酸法分离硼酸工艺小试和扩试(比智利同类工作早15年),并完成年产230吨硼酸中试。该工艺设备少、流程短、操作易、成本低。在卤水中,虽然锂的含量高,但是镁锂比也很大,并分离困难,通过筛选,采用TBP-三氯化铁-煤油体系从提硼酸母液中萃取氯化锂,完成年产50吨氯化锂中试,工艺具有适用性,针对镁锂分离问题研究了氢、锂、镁氯化物与水四元体系及其次级体系,在不同温度下,气-液-固相平衡,在此基础上,完成从高含锂的氯化镁浓缩卤水中盐析水氯镁石,分离锂盐的工艺,在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硫酸盐水体系中,引入极性溶剂醇,研究其气-液-固相平衡,完成从TBP萃取氯化锂反萃液分离硫酸锂盐的工艺,对青海盐湖锂资源利用具有针对性。根据明矾与硼酸热反应行为,利用盐湖产品硼酸同明矾高温反应,制备具有特定用途的高值新材料硼酸铝晶须,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生产。
      
  • 张彭熹

      张彭熹(1931-2014),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院士,盐湖地球化学家。1984-1991年任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盐湖地球化学研究,多次组织开展全国盐湖资源调查,证实了我国盐湖具有多大富全的特色,查清了青海盐湖中蕴藏大量钾资源,为建设青海钾肥生产基地提供了依据。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开拓了盐湖年代学、盐湖古气候古环境、盐卤稳定同位素和低温地球化学等研究内容,解决异常钾盐蒸发岩成因问题,形成了较完整的盐湖成盐演化、成矿规律理论体系。
      张彭熹先生曾多次带队参加我国盐湖科学考察,足迹遍布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数百个盐湖,积累大量盐湖基本资料,摸清了我国盐湖的分布、类型和盐湖资源特点,证实了我国现代盐湖是一种多组分的非金属固、液并存矿床。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首次编制了柴达木盆地1∶500000的盐湖水化学图,预测了盐湖钾、镁、硼、锂等资源的分布及远景,指出盆地内钾盐的找矿方向。随后与海西地质大队一起考察了察尔汗大型钾镁盐盐湖矿床,台吉乃尔、一里坪大型锂、硼矿床,为结束我国没有可溶性钾盐矿床的历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我国钾肥生产基地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未来锂、硼等大型生产企业的建立提供了资源依据。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承担国家科委盐湖专业组下达的“达布逊盐湖现代沉积光卤石的形成及其再生”研究课题,制定了该湖东北湾光卤石沉积带处挖掘沟槽利用晶间卤水再生光卤石方案,经过一个水文年的扩大试验获得成功,为其后的钾肥生产厂广泛采用,为解决这一时期我国钾肥生产的矿物原料做出了一定贡献。
      作为盐湖地球化学的学术带头人,开拓了盐湖年代学研究,针对盐湖沉积物的特点,组织建立了14C断代,以及盐类矿物铀系、36C测年,开拓了盐和卤水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领域;带动了盐湖沉积学、卤水水化学和盐类矿物学的发展。
      《柴达木盆地盐湖》一书集中反映了张彭熹先生早期在盐湖研究中的成就。该书从一个构造单元入手,系统地研究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演化历程,揭示了自新生代以来柴达木盐湖的发生、发展、迁移及其衰亡的全过程,从而建立了内陆盆地成盐、成钾模式。根据盆地内各主要盐湖的沉积特征和初始水同位素组成等特点研究,获得了现在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内的众多盐湖不是残留湖,而是冰后期在更新世干盐湖基础上发育的新生溶蚀湖的结论,从而解决了柴达木盆地中部现代盐湖为富钾、镁卤水湖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生代存在两个成盐期观点,开创了成盐盆地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含盐岩系淋滤风化实验,结合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沉降中心的转移,系统地阐述了盐湖资源钾、镁、硼、锂、锶等的形成及分布规律。该书是国内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盐湖专著,该项研究曾获得青海省科技大会奖。在《中国盐湖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书中,更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特别是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板块汇聚边界大陆内侧盐盆的构造形成与演化,利用水的稳定同位素示踪,深入研究了盐湖成矿溶液的物质来源,重建了成盐区古气候波动干化的演变历程,利用盐类矿物流质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和低温热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时期湖泊发展过程中补给水的来源,以及湖水的化学组成,恢复了各成盐阶段基本的水盐体系物理化学平衡条件,深入地研究了成盐及至成矿的全过程,形成了较完整的盐湖成盐演化的理论体系。
      在盐类矿物序列中缺乏硫酸镁盐的古代“异常”钾盐蒸发岩的成因理论研究是世界上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我国达布逊盐湖正在形成钾盐,其矿物序列正是“异常”钾盐蒸发岩。张彭熹先生与美、加科学家一起深入研究了该盐湖盐类沉积基本特征,通过盐类矿物流质包裹体研究,以及矿相学和湖区补给水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湖区深大断裂带补给水是一种CaCl2型卤水,它与近些年发现的深海热卤水是同一类型,也与美国二叠纪再溶盐水是同一类型,通过补给湖区的河水与CaCl2型水不同配比析盐矿物序列预示,证实该湖钾盐卤水的形成是由一份深部CaCl2型水和40份河水配比混合演化的结果。当河水与CaCl2型水配比为83∶1时则可形成类似于海水蒸发(含有大量MgSO4盐的)正常钾盐蒸发岩矿物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大陆水只要有深部CaCl2型水参加,既可形成正常海水型的钾盐蒸发岩(如柴达木盆地大浪滩盐湖钾盐矿床),也可形成缺失MgSO4盐的“异常”钾盐蒸发岩(如柴达木中部的察尔汗盐湖)。解决了钾盐成因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发展了大陆成钾理论,并提出了现代钾盐形成模型。该研究论文在美国《SCIENCE》和中国《地球化学》期刊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俄国和日本同行学者的关注,并广为国内外学者引用。该项研究成果系统地体现在《古代钾盐蒸发岩的成因》一书中。
      在从湖泊沉积物中提取古气候、古环境信息研究方面,十分重视信息提取方法的实验室研究,先后开展并建立了微量生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分析精度的置信水平达到2δ,样品用量减至微克级;单个介形虫壳体(0.05-0.10微克)微量元素分析;盐类矿物质包裹体和水合矿物结晶水稳定同位素及物质成分分析。由于原生盐类矿物包裹体十分细小,不能采用一般的氟化溴和二氧化碳平衡法,张彭熹先生等改进由J.A.Viglino和J.P.Dugan等人提出的盐酸胍法,提高了分析精度,降低了分析样品的需要量,引进了低温地球化学模型测定包裹体流质中的主要化学组成。上述研究方法的建立使我国在微生物壳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盐类矿物流质包裹体分析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也为古环境的高分辨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完成中外合作研究项目的同时,开展了青藏高原数个湖区的古环境研究,先后完成了距今300万年、5万年和全新世的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研究,其中青海湖湖区冰后期以来古气候波动模式的研究,得到前国际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席J.M.鲍勒教授的赞扬。编制了青海湖湖区全新世气候年表,确定了青藏高原末次冰期盛冰期冰阶的时限和平均温度,提出了青藏高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波动模式:冷期先湿后干、暖期先干后湿的模式,通过对同一岩芯碳酸盐、孢粉和介形虫稳定同位素三种古环境信息的提取对比研究发现,碳酸盐所反映的古气候波动在时间上超前于介形虫所反映的古气候波动,而孢粉所反映的古气候波动又滞后于介形类,但是介形类δ18O曲线又与磁化率气候曲线基本吻合,指出了在综合讨论古环境问题时应注意的方向,在青藏高原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做出了一定贡献。在获得大量介形虫δ18O和壳体Ca、Mg、Sr数据基础上,开展了数理统计古环境转换函数的研究,使古湖盐度、水温、水位等几个重要参数定量化,在古环境从定性到定量研究中成绩显著。
      在张彭熹先生任盐湖所常务副所长和所长期间,根据我国盐湖资源特点、开发条件、加工工艺技术储备现状和市场分析,提出了盐湖资源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开发远景设想,精心组织了多项盐湖资源的应用、开发研究,组织全所有关人员圆满地完成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海盐湖提钾和综合利用”研究,取得十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钾肥生产和盐湖资源的开发做出了一定贡献。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
© 1997-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 - 搜狗指南 版权所有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新宁路18号邮编:810008
青公网安备 63010402000216号青ICP备05000084号-1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香港内部信封料一码